一代文宗歐陽修
歐陽修(1007-1072)字永叔,號醉翁,晚年更號六一居士。永豐縣沙溪鄉人。宋真宗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,生于綿州(今四川綿陽),當時其父歐陽觀任綿州軍事推官。四歲時,父親在泰州(今江蘇泰州市)軍事判官任上去世;母親鄭氏帶他投靠任隨州推官的叔父歐陽嘩,在那里居住。因他父親為官清廉,死后沒有遺產,家貧如洗,買不起筆墨,母親只好以蘆荻畫地作筆,以沙灘作紙,教他認字,這就是史書所傳的“鄭夫人畫荻教子”。年紀稍長,他又從鄰居借書抄讀。他天資敏悟,過目不忘,喜作詩賦,老練如成人,所以,自幼就名播鄉里。天圣六年(1028),歐陽陽修22歲,便攜帶自己寫的詩文到達漢陽,拜見翰林學士胥偃,胥慕其才,遂留置門下。同年冬天,跟胥學士從漢陽到達汴京(今開封)。第二年,兩試國子監,皆獲第一。天圣八年(1030)中進士后,任西京(洛陽)留守推官,掌管文書,從此踏上了仕途。也從那時起,開始了他的文學活動,他提倡和寫作古文。景祜元年(1034)升任館閣???,參與修《崇文總目》。當時,宰相呂夷簡因循守舊,范仲淹主張革新內政,斗爭極為尖銳,歐陽修堅決站在范仲淹一邊。景祜三年,范仲淹被貶謫,歐陽修寫了《與高司諫書》為范辯護,觸怒保守派,被貶為峽州夷陵縣(今湖北宜昌縣)令,又調任光華軍乾德縣令,遷武成軍節度判官??刀ㄔ辏?040),召還京城,復職為館閣???,進集賢校理。慶歷二年(1040)請求外調,任滑州通判。慶歷三年,宋仁宗頒布范仲淹的十項改革措施,號稱“慶歷新政”。仁宗為了廣開言路,擴大諫院權力,任命歐陽修等人為諫官。保守派詆毀范仲淹等革新人士為“朋黨”,歐陽修作《朋黨論》加以批駁。當時仁宗很信任歐陽修,對侍臣說:“如歐陽修者,何處得來?"拜為知制誥(代皇帝擬寫文稿),派他視察河東前線;又升任龍圖閣直學士、河北都轉運使。慶歷五年,新政失敗,杜衍、富弼、范仲淹、韓琦被罷官外調。歐陽修作《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》,指出“今四人一旦罷去,而使群邪相賀于內,四夷相賀于外”。邪黨更加痛恨他,借歐陽修甥女張氏犯法,將歐陽修牽連下獄。后來雖查明純屬誣罔,還是被貶為滁州(今安徽滁縣)知州,又調任揚州、潁州、南京(今河南商丘)等地。直到至和元年(1054),才調回京城,任翰林學士,與宋祁等共修《新唐書》。嘉祐元年(1056年)奉使契丹,契丹皇帝命貴臣4人給他押宴,說:“此非常制,以卿名重故爾。”次年,主持禮部貢舉,痛抑“時文”的險怪風氣,提倡平實的文風。大膽改革考試制度,起用了一批有用人才,使文風發生了重大變化。后來升任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,樞密副使,參知政事(副宰相)。神宗即位后,歐陽修受到誣告,出任亳州知州,青州知州,蔡州知州。熙寧四年(1071)屢上辭章告老,因而于同年六月間退居潁州(今安徽阜陽)。翌年(1072)。閏七月逝世,享年66歲。熙寧七年謚為“文忠”。
歐陽修的一生,盡管經歷坎坷,但他始終把勤于政事和嗜好讀書,緊密相聯,相輔相成地取得多方面的成就。在他從政的42年間,辦事認真,從不懈??;治學嚴謹,對于鉆研經史、著書立論、創作詩詞、散文,雖有時日理萬機,有時困于貶謫,卻從未棄置和間斷過。而且日常的一點閑暇時間也用來鉆研和閱讀,所以,文壇上有他的“三上”故事的佳話流傳。
歐陽修在政治上是位革新派。他發動和領導的詩文革新運動,是和他在政治上的革新主張相呼應的。他是宋代學術思想上首開風氣的重要人物,是后世稱為“宋學”的開創者之一。是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(其中除了唐代的韓愈、柳宗元,北宋六家,他是一家),蘇洵、蘇軾、蘇轍、曾鞏、王安石五家,都曾得到他的扶掖,得到他的賞識薦舉。他既是散文家、詩人、詞人,又是史學家、經學家、目錄學家,金石學家。而散文的成就尤為突出??傊?,在我國歷史上,他是個有多方面的創獲和貢獻的杰出的歷史人物。
歐陽修的學識、文章、品德,素為人們所效法與景仰,故有“歐廬陵道德文章”之評。古人和今人對他有不少的評論。和他同代人王安石在(祭歐陽文忠公文)中寫道:“如公器質之深厚,智識之高遠,而輔以學術之精微,故形于文章,見于議論,豪健俊偉,怪巧瑰琦。其積于中者,浩如江河之停蓄;其發于外者,爛如日星之光輝。其清音幽韻,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;其雄辭宏辯,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。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,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。”
歐陽修一生著作很豐富。他與宋祁合修《新唐書》,獨撰《新五代史》。他一生的著作,南宋紹熙、慶元年間由丞相周必大和孫謙益、胡柯、羅泌等編定為《歐陽文忠公文集》一百五十三卷,約百萬言。
還有,值得一提的是,歐陽修雖然從小就一直身居外地,但因受到慈母的熏陶,對家鄉十分眷戀,懷著深厚的鄉土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