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安新聞網吉水訊 一直以來,吉水縣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管機制改革,在醪橋管少村和文峰低坪村探索構建“自下而上、村民自治、全程參與”的大美鄉村“共商共籌共建共管”新模式,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大美鄉村,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。
村民“共商”模式,明確村莊如何建。吉水縣充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,堅持村莊建設規劃問計于民,建立“駐村工作隊+村兩委干部+網格員+志愿者”共商隊伍,動員村民自愿加入志愿小組,深入村民家中、田間地頭,摸清村莊底數、了解建設需求,為大美鄉村建設出謀劃策,形成初步規劃意見。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,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鄉村風貌基礎上,經村民大會討論,明確打造主題鮮明的“廬陵文化+美麗庭院”建設模式,解決了“為誰建、如何建”問題。
村民“共籌”模式,破解資金籌措難。針對村莊建設投入高、資金缺口大等難題,該縣創新“向上爭取+村民自籌+外部招引”共建運作模式,發揮村“兩委”干部以及鄉賢等模范先鋒帶頭作用,動員村民自籌資金、主動參與,并以農家樂、采摘園等形式,吸納社會經營主體投資參與,進一步拓寬建設資金來源渠道。目前,兩個大美鄉村示范點共投入建設資金2114萬元,其中,農戶自籌資金170萬元,財政投入資金940萬元、社會投資1004萬元。
村民“共建”模式,推動村貌大提升。樹立村莊建設主人翁意識,充分調動本土鄉賢、能工巧匠等資源,建立以工代賑“造血式扶助”利益聯結機制,組織村民參與項目建設。同時,駐村工作隊在群眾“自建”中聚焦美麗鄉村建設“十要十不要”理念,突出“七整一管護”村莊建設標準并及時給予技術指導,推動村莊整治、廁所革命、兩水共治等一體化實施,實現村容村貌整體大提升。
村民“共管”模式,實現鄉村長久美。以鄉村自治為抓手,成立村民理事會,將門前“三包”(包環境衛生、包秩序、包綠化)、三個自覺(自覺垃圾分類投放、自覺圈養畜禽、自覺交納村莊保潔費)、治理“八亂”等方面內容,組織全體村民進行討論,并形成村規民約,大家共同監督遵守。推行“村主任+片長+戶長”網格化管理機制,形成鄉鎮干部包村、片長包戶、戶長包人模式,做到“戶戶有人包、村村有人管”的精準化、網格化、常態化管理。同時,搭建“萬村碼上通5G+”長效管護平臺,健全資金績效考核管理機制,每個行政村按照省市縣鄉1:1:2:1比例,籌集村莊長效管護資金5萬元,每個季度開展一次村莊管護評比,推動大美鄉村建設實現長效常態。
文/羅海根、朱華清